
上映四天,张艺谋导演新作《坚如磐石》票房表现给力,逆跌,凭借上座率取胜。
古稀之年的张艺谋依然创作灵感不断涌现,春节档票房大卖的《满江红》,还是现在正在热映的《坚如磐石》,总能引发高话题度,各种解读也是层出不穷。
其实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一直都很有话题度,都是影迷的最爱,因为他与众不同的表现力,总是引发很多争议。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有好几个阶段性,和巩俐合作时期,应该是创作才华爆棚期间,他们合作很多佳作,比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活着》等,几乎这些电影在国际上都获奖,真正走出国门的导演。
凭借《红高粱》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凭借《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两次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获得过四届金鸡奖最佳导演。
张艺谋商业片时期,他导演的《英雄》《十面埋伏》走出国门,在海外获得不错的票房,当年在国内也是票房第一。
他已经73岁,以前北电读的是摄影专业,成为导演36年,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不断推出新作,俨然成为导演圈的丰碑。
他创造过无数辉煌,也引发很多热议,但他的导演能力从来不被质疑,也没有被超越。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与很多商业导演的作品爱是截然不同,他的艺术性更高,不注重情节,但内涵深刻。通过简单的叙述,却能够带来震撼人心的效果。
他导演的《满江红》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虽然争议很多,但电影制造的话题度很高。
以前张艺谋习惯和某个演员合作,现在张艺谋的电影都是实力派演员演出,而且群戏非常出彩,这说明他的导演能力很强。
目前国庆档上映的反腐题材电影《坚如磐石》也是引发热议,逆袭《前任4》成为票房第一。
过去可能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可能不是很多观众的必选项,但现在烂片扎堆的档期里,张艺谋的电影代表的是精品,成为大家的首选。
在商业时代,张艺谋的电影就是高品质的存在。
众星演出现实题材的《坚如磐石》,历经4年终于上映,其实这部电影注定会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因为敏感性。
因为敏感,所以必须有删减,因为删减导致观众观感不是很透彻,相反这激发网友们的各种解读。
有网友看过长达157分钟的原版,目前上映的版本才127分钟。
线索
这部电影铺了很多线索,弄清楚这些线索,其实不难解读。
雷佳音饰演的苏见明质疑自己的身世,他调查过程也找到自己的答案。
郑刚和黎志田的博弈是电影最大看点,也是焦点表现,双方的互相恶斗,其实都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毁灭。
郑刚和情妇背后的故事,和苏见明的身世联系到一起,因为知道太多秘密,情妇不得不死。郑刚和情妇外甥女的细节表现,也是很暧昧。
郑刚介绍商人和高进的合作,是自保,也是加速毁灭。
黎志田手刃未来女婿,帮助郑刚擦屁股,这些都表明黎志田是个狠人。
虽然是各种删减导致观感不是很顺畅,但电影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观众能够通过台词和影像信息能够看清楚郑刚和黎志田究竟干了哪些脏事。
尺度
这部电影可以说和其他类型影视剧相比,尺度并不是很大,当然可能为了过审,竹竿打人可能只是表现了三下,但其实可能是五下,还有厨师暴击黎志田,也只是打了两下被阻止。
导演的表现手法很高超,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不是纯商业片,更像艺术电影,表现人性的各种贪欲,最终埋葬了自己。
假如这部电影尺度表现很大,叹为观止,可能大家都无法看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张艺谋还能让这部电影上映,只能说他的能力很强,因为他懂得如何电影镜头,去让大家发挥想象。
于和伟的演技
这部电影邀请了很多实力派演员演出,在于和伟、张国立和陈冲的强大气场下,雷佳音和周冬雨的表演看点都不是很强,特别于和伟的表演更有深度和广度,他可以为了女儿亲自手刃未来女婿,他也可以豁出去帮助郑刚处理情妇,当然他还能让其他人制造公交爆炸来遏制郑刚,他看起来像个好人,斯文儒雅,但他的心真黑,手也太脏。
黎志田和郑刚的互撕,是高手的对决,是不见血的暗涌,更是交易,也是较量。可惜,于和伟可能会获得配角奖项,但无法提名最佳男主角吧?因为他饰演的是反派,而不是正面人物。
张艺谋说过如果这部电影早点上映,可能于和伟会比张颂文更火,因为他们都饰演了复杂的恶人,可能电影时长的影响,于和伟饰演的黎志田黑化的过程没有表现更多。所以可能黎志田和高启强是同类人,有相同的坎坷经历。黎志田和高启强都是狠人,他们都因为自保而被黑化。于和伟和张颂文的表演都比较松弛,表面上是波澜不惊,其实内心已经是暗潮汹涌。
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可能轻而易举被解读,就像《奥本海默》《少年的奇幻漂流》等,当然《坚如磐石》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意义可能也是代表正义,邪不压正。
导演通过倒叙和插叙将这个故事展开,告诉大家的可能只是真相,并没有过多的说教,其实这类敏感题材很难拍摄,但张艺谋做到了,至少能够让这部电影带给大家思考。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很多,但还是建议大家眼见为实,电影表现手法还是比较含蓄和内敛,但这不是张艺谋的错。
张艺谋一直在努力,导演作品不断,可能有人会失望他不再执导艺术片,作品风格更大众化,其实他一直在改变,只是观众的审美在不断提高。作品上映,被过度解读,其实也是导演的身不由己。大多数观众还是认可导演的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
